河池市20万农民工无工而返 技能培训送来春风
2月11日,据河池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信息,截至目前河池返乡农民工已达20.5万人,占全市70万外出务工农民的29.2%,形成了多年未见的返乡潮。
而一些民间消息则称,河池返乡农民工的实际数字要高于官方的统计数,让人焦虑的是,有来无回的人比往年明显多了。毫无疑问,这是河池劳务输出遇到最冷的一股“寒流”。
务工遭遇“寒流”
元宵前夕,记者在金城江火车站见到东兰小伙子李成贵时,他正夹在2800多人的农民工候车队伍中。他们即将登上的,是L634次开往广州的民工专列。“广州有什么事做?你能做什么?……”对于记者抛出的一连串问题,他只回答两个字:“打工。”
打工,曾是近70万河池外出务工农民闯荡“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一张名片,由此衍生的“打工经济”,带富了河池200万贫困群众,也让河池一跃成为广西劳务输出大市。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这种经济模式,典型特征是缺资金和技术,靠汗水赚钱。高中毕业的李成贵坚信,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和到广东打工,同样是靠汗水赚钱,但后者赚得更多。这种为打工而打工的观念,成为河池市近70万农民工的主流思想。
然而,在全球金融风暴“寒流”的侵袭下,首先倒下的是那些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靠劳力或简单技术支撑的打工族随之成了被淘汰的对象。这就是河池市农民工返乡潮形成的主因。
宜州市龙头乡的蓝志雄,去年初中毕业后前往广东东莞一家私营玩具厂打工。“工作是将玩具装入包装袋。速度快,装得多,工资就高。”蓝志雄告诉记者,由于无法忍受这种毫无意义的乏味工作,半年后老板被他“炒鱿鱼”了。因为没有一技之长,3个月后,当他花光了身上的钱,希望回到原来的玩具厂时,玩具厂已经倒闭。
据悉,河池农民工大约有7成在广东务工。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广东遍地开花,珠三角成了世界工厂。河池农民工纷纷涌向三资企业,在流水线上出卖廉价劳动力换取报酬,劳务输出成了河池农民最稳定的增收渠道。
利好之下也有隐忧,近两年来,广东一直在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粗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淡出市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让仍心存侥幸的中小企业纷纷倒下。截至去年10月,广东已有15661家中小企业倒闭。多米诺骨效应最终让缺少技艺的河池农民工无“工”而返。
蓝志雄在广州熬过春节后,今年2月回到龙头老家。与此同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媒体表示,我国目前已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解决农民就业,成为中央2009年一号文件的一大重点。
奋力寻找出路
在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河池,要让20.5万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并不容易。河池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66%,全市有80万人人均耕地不足0.5亩。指望“地留人”不切实际,也让早已习惯到城市淘金的年轻民工很不情愿。
据悉,去年,河池城镇新增就业31136人,农民工返乡人数30439人,实现再就业人数4286人。
以上数字表明,河池虽致力于发展五大产业,但仍缺乏能带动劳务市场的新建企业,加上服务行业仍不发达,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很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为,让20.5万农民工完全在本地实现再就业不现实,出路还是走出去,关键是加强岗前培训,实现体力输出到技术输出的转变。
今年春节,宜州市三岔镇的覃学军从广东带回了打工挣得的2万多元钱。他告诉记者,这些钱,将用来装修自己在村里新建的两层小楼,这栋楼也是他打工“打”出来的。在村里,人们把这样的楼叫“打工楼”,类似“打工车”、“打工电器”、“打工家具”等等还有很多。
“寒冬”中,再也不能有等待观望的侥幸心理。广东在金融风暴面前宣称“不挽救落后生产力”,要淘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借危机来促进产业升级。如今,尚不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预示着农民工要度过的是一个漫长的“寒冬”。
实现再就业要内外结合。河池市在积极推进产业建设的同时,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修铁路、公路等安置部分就业;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如林业产业、桑蚕业、蔗糖业需求大批季节工等安置就业;通过旅游业、农家乐餐饮服务业等安置就业,多条腿带领农民工走出寒冬。
“春风”徐徐吹来
春节刚结束,金城江区六甲镇旦洞村下江屯的韦荣送,匆忙登上了河池市春运首趟开往广州的“民工专列”。面对金融“寒冬”,他自信满满地说:“我不是民工,已经是真正的专业焊工了。”
谁也不会想到,去年韦荣送也是返乡农民工的一员。今年1月,他通过六甲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在乡里参加了职业培训,学习电焊。顺利通过相关考试后,他没等资格证书发到手,就和广东一家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广西劳务输出大市的河池,站在这一风头浪尖,市委市政府决定变“危”为“机”,让劳务经济从“打工经济”向“技能经济”升级。
2008年开始,针对全市农民的就业职业培训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全市有劳动保障和财务部门共同认定的,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的定点培训机构已超过30家,3267名返乡农民工从中受益。
河池市借助一项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让“春风”吹到乡镇。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市就业服务中心对接市场,挑选热门工种,让培训教师把设备带到农村,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上。其中,培训分为A、B、C三类,工种既有传统的焊工、精密仪器修理工、电工等,也有时髦的调酒师、厨师、摄影师等,类别超过100种。
定点培训机构对学员施行“低门槛进、高门槛出”,“免费培训、免费发证、免费推荐工作”,不论学历,只要想学,均可参加培训。修满学时,经过相关部门、机构的严格考核、考试后,发给相应《职业资格证》。学员培训后,在工作中遇到纠纷的,市就业服务中心还可提供帮助,协调解决。将于3月1日起施行的《广西就业促进办法》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小额贷款担保服务体系,对自主创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和贴息等扶持。
返乡农民工是劳动力一个大的蓄水池。河池市面对70万外出务工人员,如何将其做成职业培训的“水池”,把源源不断流入的返乡“民工”培训成为“技工”,再流向社会,让“技能经济”取代“打工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软实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完成的一道“功课”。 (权 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