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由中国经济的从动轮变为驱动轮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看到最多的自主品牌汽车是红旗、上海和解放牌;改革开放之年——1978年我国汽车产量只有14.9万辆,其中轿车4152辆。而今年,我国预计汽车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汽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以满足生产工具需求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为主,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从原来的微不足道,转变为今天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红旗HQ3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变迁, 汽车工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为此,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冯飞部长,他给出的结论是:
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汽车工业在宏观经济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冯飞:改革开放之初汽车工业的地位和今天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经济地位方面,去年汽车工业直接的增加值占GDP份额的1.8%,这个比重是从2002年开始逐年提高的。汽车产业对上游产业的直接带动作用相当强,如钢铁、石化、橡胶、玻璃、电子等等。中国汽车工业对上游行业的带动作用是1:1,就是汽车工业实现一个单位的增加值,上游也增加一个单位的增加值,由此可见,汽车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应当是3.6%。
汽车工业对下游同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例如金融、保险、维修、旅游、汽车旅馆等等,因为我国的相关统计数据不全,所以无法详细计算。根据国外的统计,汽车工业对下游的带动作用大于上游,但汽车工业的规模需要大到一定程度。我国这个规模正在形成,因此,未来汽车工业对下游的带动作用会更大。
此外,汽车工业还具有间接的带动作用,如级差地租——由于汽车使人的出行半径加大,导致周边地区房租增加很快,这对经济也具有带动作用。
在就业方面,汽车产业(包括零部件企业在内)和相关产业的就业比例关系是1:7。也就是说,汽车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会给社会带来7个就业机会,汽车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在满足百姓物质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方面,汽车工业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消费结构是吃穿用型,汽车工业在我国的消费结构从吃穿用型向住行方向转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变化引入了汽车社会,汽车社会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技术进步方面,汽车是高新技术的集合体,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电子技术都在汽车产业得到应用,如GPS、芯片、音响系统等;还有制造环节的技术,如机器人、生产线等等,过程控制、条形码技术控制等等。汽车工业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从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已经折射出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在管理方面(软技术),从汽车工业发展看,管理的创新引导着技术创新。制造理念和生产方式的革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手工阶段,优点是可以提供个性化产品;第二个阶段是大规模生产,以福特的生产方式为代表,推动了管理方式的创新,使规模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手工生产损失的是规模经济,而大规模生产损失的是个性化。现在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又产生了柔性生产,在大规模生产的同时提供了个性化产品,生产方式的革命给制造业带来了革命,影响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30年前还是最早的手工生产,到上世纪80年代才实现大规模生产,现在精益生产在各厂家都能见到,生产正向订单式管理方向发展。而且一些产业集群正在一些地方逐步形成,一批国际品牌产品实现了大规模的本地化生产,对拉动区域经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